2016-12
新闻来源: 工人日报 浏览次数:时间:2016-12-02
商合杭铁路项目的诚信超市翁成龙摄
本报记者 李瑾 陈华 本报通讯员 江龙余
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一个有关内心感知的问题,却在这里成为一项“工程”在做。事关精神的事,要从何处“动工”?
有人秋天看见一地黄叶、春天看到满园花开,就会生出幸福感,用镜头记录院子里的风景并在朋友圈里书写那一刻的满足;有人用着企业贴钱办的5000平方米健身所,也会因为每年250元的管理费而抱怨说,“免费就幸福,不免费就不幸福”……
发生在中国中铁四局机关大院里的这两个瞬间,投射了每个人内心对幸福的不同理解。
这样的分歧,对提出建设“幸福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显然并不意外。
2014年,中铁四局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要把中铁四局建设成为一个“行业推崇,伙伴信赖,员工幸福,广受社会尊重的现代化一流企业集团”。 所有工作目标直指幸福企业建设。
然而,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一项直指人心的“思想工程”又如何着手开启它的“实现路径”?
一堂幸福课
听众互动环节。
台下一个中年男同志从大会服务人员的手中接过话筒,提问。
“彭教授,听您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有一个问题疑而未解,您觉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台上的彭教授哑然失笑。
“您的问题是如此高深,以至于我不能在三言两语之间,就给您正确答案。一般而言,解决了物质需要的人,自然就会转向精神层面的追求。但人类又很特殊,简言之,有钱不一定幸福,没钱也不一定不幸福。所以,我的答案是,看您的追求。”
这是中铁四局2016年初的一场道德讲堂。
清华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彭凯平为该局职工做了题为“积极心态 幸福人生”的主题报告。
几次“高大上”的道德讲堂通过机关的各种媒介,传至海内外两万多名职工中,后台陆续收到一些评价
—— “教授讲得确实好,很受启发。”
“对美好保持敏锐的感知力,幸福自然来。” ……
“我们邀请心理学、国学教授来开讲座,就是为了让职工从理论和文化深处,来读懂自我。”负责组织道德讲堂的中铁四局党委宣传部部长许国说。“几节讲座时间很短,但对幸福是什么、怎样才能幸福的思考,却一直在延续。”
一手抓着思想建设,另一边,管理者希望摸摸底,大家究竟是怎么看待幸福的。于是,一份问卷调查,迅速在全局发放。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什么是幸福”,“影响幸福的因素有哪些”,“企业在为职工群众谋求幸福的过程中应做什么工作”和“你幸福吗”?
问卷回收之后,统计出的结果让中铁四局党委书记张河川陷入沉思。 因为虽然物质上比以前丰厚了不少,但大伙儿的幸福感却没跟着上升。
作为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中铁四局的职工大多野外作业,生活艰苦,与家庭分居。
有一句顺口溜 “生了孩子管不上,买了房子住不上,青春撒在荒山上”生动地反映了工程人的生活和工作。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铁四局按照规定,每年都投入不少资金抓以“工地生活、工地文化、工地卫生”为主要内容的三工建设。 硬件投入一刀切解决了,大伙儿高兴归高兴,但还是有话说。
60后的那一拨说,家里父母岁数大了,真得多陪陪他们。
70后的那一拨说,孩子今年要高考,不能再不管了。
80后的那一拨说,我家娃都3岁了,啥时候长的牙我都不知道。
90后的那一拨说,我对象要跟我分手,说半年没见,忘了我长啥样。
这是人性的共通之处,但这也是摆在“幸福工程”面前的难题。
幸福三步走
面对这些难题,张河川说:“我们老是问职工群众幸福不幸福,怎么做才能幸福?那什么是幸福,我看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他们就幸福了。”
很多问题源于特殊的工作性质,那就从问题本身出发。
建筑施工企业的基础在一个一个工程项目。全局绝大部分职工群众都散落在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500多个项目工地上。
“首先得让这些项目幸福了,才有建成幸福企业的可能。”局企业文化部副部长汪德义说。
2015年7、8月份,局党委派出两个工作组,带着提出的问题深入全局12个项目就如何建设幸福企业搞调研。 经过充分摸底,最后形成了“幸福之家——幸福项目部——幸福企业”建设三步走的路径。
幸福之家是基础,幸福项目部是综合,幸福企业是集大成。其中幸福项目部建设是关键中的关键。出台了《关于幸福项目部创建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幸福项目建设的五大板块,分别是培育幸福文化、建设幸福之家、锻造一流员工队伍、创造一流业绩、打造一流品牌。
同时,局党委又进一步修订、落实职工群众带薪休假制度、职工轮岗制度、职工调休制度等事关个人薪酬、晋升、待遇、工作环境的几十项制度。 2015年10月份,局党委公布了全局65个幸福项目部的试点单位。要求这些试点项目部按照指导意见认真落实各项创建工作。
“如果哪一天,我们所有的项目部都幸福了,那么我们这个幸福企业离建成也就不远了。”张河川说。
幸福靠自己
幸福是一种精神状态。
既然是精神层面的事,就不好管。
“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我们能够做的,是尽力为大家幸福生活、工作提供充分的条件,包括精神上的指引。”张河川在蒙华铁路工地就幸福项目部创建调研时跟大伙儿说道。
“但最终我们职工群众幸福不幸福,还得靠大家自己。”
蒙华铁路是国家投资建设的一条重点铁路货运大通道。中铁四局承建的标段在陕北靖边,起自毛乌素沙漠边缘。这里一年到头也不下雨,气候干燥,风沙又大。
刚从院校毕业参加工作的90后小姑娘程媛媛被分配到了蒙华铁路工地。
小程上班是她爸爸陪着来的,那天她第一次看到风沙舞动的工地时,哭得怎么都不肯下车。
工地上的书记和经理,和她父亲一起劝,才把她留下来。 小程留下来没多久,她所在的项目部就被局里列为幸福项目部创建试点单位。
项目部幸福创建搞意见征求,小程提意见。
“这里风沙这么大,女同志又多,晒衣服不方便,应该搞一个封闭的,男女分开的晾衣棚。”
项目书记方荣才很高兴,表扬小程,“意见提得好。”
没几天,晾衣棚就建了起来。 小程也很高兴。
小程是学文出身,项目部几个喜欢舞文弄墨的秀才,经常带着她编简报、写稿子、摄影搞创作,如今半年多下来,小程早已适应了工地生活。
“嗯,我觉得我长大了,起码不会再哭鼻子了。”说完小程觉得挺不好意思。
新入职的职工有苦恼,可老同志烦恼也不少。
张时利是一位刚提拔不久的年轻项目经理,他自己是80后,管着一个几个亿的大桥项目。
作为项目经理的他,要做跟他差不多大的项目职工的思想工作。让大家不要想家,不要想娃,把心留在工地上。 “可话说回来,我也挺想老婆孩子的。去年工地大干,我七八个月都没回家。唉,你说我自己工作如果都做不通,怎么做别人的呢?”
幸福项目部创建开始后,局里幸福项目部创建宣讲团到了他的项目上,他把自己的苦恼跟宣讲团一说,大家互相启发,最终张时利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只有企业好了,职工群众才能好。企业怎么好,首先得把项目干好。干好干坏的阀门就在我们项目职工群众的手里攥着。”
想通了的张时利跟大伙儿做思想工作的时候,说得头头是道,大家也信服。
一年来,关于什么是幸福、幸福从哪里来的问题,就这样在全公司职工中不断被思考被讨论。
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幸福企业一天肯定也建不成。
“你要说,我们今天宣布启动幸福企业建设,三五年之后,我们就宣布说建成了。那是哄人。职工群众会看我们笑话。”张河川对这个问题有很清醒的认识,“幸福企业建设的路很长,但我们很坚定要往下走。说到底,建设幸福企业,还是企业为大家做点实事,目的是职工群众感觉幸福。”
版权归属: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管理维护:中铁四局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
皖ICP备09016308号-5 201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双500强企业中铁股份有限公司骨干成员单位、标杆企业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