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2018-04

中新网:从“农民工”到“省总工会副主席”

新闻来源: 中国中铁四局集团 浏览次数:时间:2018-04-27

徐露平,80后,农民工。这是打在他身上的底色。

但同时,徐露平又是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劳动模范”、 “十大新型农民工”、安徽省十佳“最美农民工”、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今年4月,徐露平又当选为安徽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徐露平在国家重点工程商合杭铁路工地上劳动

徐露平在国家重点工程商合杭铁路工地上劳动

一个农民工,怎么就获得了这些很多人想都想不到的荣誉呢?答案是,徐露平作为一个长期在工地上干活的农民工,他并不沉沦、并不服输,爱思考、肯钻研,在工作中先后对各种工艺、工序、工具等进行革新和改造近70余次,为他走过的每一个工地确保工期和安全生产完成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如果说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一个来自最基层的代表来印证的话,那么我们觉得,非徐露平莫属。

出身平凡的普通80后农民工

和大多数务工的80后农民工一样,1980年在安徽省肥东县出生的徐露平,成长在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父母以务农为生的农村家庭里。高中时期,由于家境条件苦难,16的他不得不辍学外出务工。第一份工作去的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当一名小泥工。由于身材矮小,力气不足,一周后,就不得不离开了工地。辗转了几个工地之后,1998年,合肥建小区,徐露平到工地干杂活,一年多挣了近3000块钱,当得知自己的初中同学两个妹妹读书没钱时,他全部借给了他们。1999年,徐露平在来到了中铁四局湖北孝感环水湖大桥施工现场,从事预应力张拉施工,先后转战过中铁四局杭州湾跨海特大桥,京沪高铁、合蚌高铁、合福铁路和连盐铁路等桥梁的预应力张拉工地。从1999年到2008年这9年间,是徐露平跟着老师傅们扎实学好作业能力的时间,每到一处,徐露平总是对照图纸和施工规范边学习、边琢磨、边总结。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请教,这也使他在张拉技术上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在自身技术能力得到一定的肯定和掌握一定的施工经验后,从2008年起,徐露平开始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技改创新,开始了他从一个普通农民工到工地上的“发明家”的转变。

崭露头角的“工地发明家”

在大规模的高铁建设中,预制梁穿束是高铁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2009年,在合蚌高铁下塘制梁场,徐露平经过现场试验后发现,施工所需要的人工穿束要6~8人,且需要耗时8小时左右。为了省力省时,徐露平开始对照图纸和施工用具大量地琢磨、实验和总结,只要遇到困难的问题就虚心请教有张拉经验的师傅。很快,在他的努力下,成功发明了“钢绞线自动穿束机”。试验证明,机械穿束仅需2~3人,且穿束用时不到5小时。除此之外,机械穿束比人工穿束钢绞线每根至少节省材料15厘米,仅此一项,每片梁的成本节约就达700元左右。徐露平的发明广受欢迎,很快,“钢绞线自动穿束机”成功推广到九景衢铁路常山县制梁场、连盐铁路东海县制梁场、京沈客专龙城区制梁场等近10个梁场,仅此一项就为项目节约成本近三百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徐露平在国家重点工程商合杭铁路工地上劳动

徐露平在国家重点工程商合杭铁路工地上劳动

在此之前,徐露平也有过发明,在杭州湾大桥大跨径预制箱梁中,由于锚具采用的是大孔束锚具,给预应力锚具安装带来很大的困难,他发明的多孔锚具安装梳,很好地解决了大孔束锚具难安装的难题。除此之外,徐露平在工作中对各种工艺、工序、工具等进行革新和改造近50次,为他走过的每一个工地确保工期完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创造了良好地经济效益。

2014年,在连盐铁路东海县制梁场担任现场队长期间,一次施工现场的张拉过程中突然出现了钢绞线滑丝现象,当时一端的千斤顶退不下来了,由于没有退锚的工具和支架,现场的施工人员一时束手无侧。得知情况的徐露平,立马建议使用槽钢和钢板代替支架,把滑丝的钢绞线给退了,并整整用了8个小时。险情解除过后,徐露平开始思考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最终他根据施工经验设计并加工制作了一台退锚支架,该支架留出足够的操作空间保障了退锚的可操作性,且制作模型简单易加工增加了退锚支架的实用性。此外,徐露平还在工作中对各种工艺、工序、工具等进行革新和改造近70余次。

技术创新的“领头雁”

2016年3月,徐露平被调到中铁四局四公司商合杭铁路肥东制梁场工作。为更好发挥劳模在创新管理方面的带头作用,他在单位的支持下组建了“徐露平劳模创新工作室”,并于同年4月正式挂牌。创新小组主要围绕围绕箱梁制造进行技术攻关、工艺、生产组织模式的创新,向优、强、精方向发展。由徐露平任组长的创新工作小组成立不到两个月,就研究发明了箱梁张拉使用的第三代内卡式千斤顶。第三代内卡式千斤顶,使工具锚前置,钢绞线预留长度为150毫米即可张拉,比普通穿心式千斤顶单端可以节约450至500毫米长钢绞线,在张拉过程中由于工具锚和限位板相隔较近,千斤顶回油时工具夹片可随钢绞线一同退出,从而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三代内卡式千斤顶的使用,可使每片梁节约钢绞线约1000元,仅肥东制梁场总共可以节约60余万元。由于效果良好,该设备目前已在其它梁场开始使用,每年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徐露平在国家重点工程商合杭铁路工地上劳动

徐露平在国家重点工程商合杭铁路工地上劳动

如何提高箱梁的洒水养生效果一直是一个难题,原有的人工洒水养生不但耗时耗力,而且由于洒水不均匀,效果不好。面对这个问题,徐露平积极展开技术攻关,采用养生新工艺,对每个台座投入自制自动喷淋系统进行洒水养生,使水均匀的喷洒于箱梁表面和箱内,增加了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徐露平还提出了“扩大张拉工具锚孔径”的合理化建议,经采纳后,不仅方便了工人操作,且节约了时间,由之前的张拉一束钢绞线最少需要20分钟,节省到现在只要5分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又减少了1500元的工艺成本和一年的人工费约8万元。

工作室成立一年多以来,在徐露平的带领下共完成小改小革14项,为梁场节约成本约361万余元。其中自动喷淋养护系统、压浆自动上料系统和预应力夹片平分装置三项发明获评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压浆自动上料系统,弥补了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预应力压浆施工水泥自动上料装置,提高了材料利用率,水泥自动上料,减少了用工量,节省了人力,节约成本173万元,还免除了因人工上料而引发的职业病。目前工作室还有单孔连接器、接长限位锚、压浆泵等攻关项目正在组织实施中。

舍小家为大家的模范带头人

当徐露平把一腔热血都投入到项目施工建设中来,对自己以及家庭的照顾就少了很多 。徐露平的儿子是2008年出生的,但是除了出生当天请假一天回家见到孩子外,这么多年来他陪伴儿子的日子屈指可数。2015年,他接到妻子电话说孩子病了高烧40度,虽然工地所在的连云港到合肥仅需五个小时的车程,但直到孩子住院的第三天,他把手头的工作安排妥当后才回合肥看孩子,等孩子刚一出院,他又匆忙地赶回了工地。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放心不下工地的活。

徐露平在自己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与同事们交流工艺改进

徐露平在自己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与同事们交流工艺改进

由于工作辛苦又不规律,徐露平有严重的胃病,在2016年肥东梁场箱梁喷淋养生安装调试的阶段,徐露平的老胃病犯了,疼的厉害,几乎饭都不能吃,去医院做了检查确定是重度胃溃疡,需要住院治疗。但是考虑到梁场现在正是喷淋养生调试阶段,对后期预制梁进度有直接影响,而现场人员各有工作分配,无暇顾及,为此他拒绝入院治疗,而是坚持着白天上班,等到晚上制梁结束了再去医院吊水。那段时间平均每天他只能休息4个多小时。

虽然忽视了家庭,但这不代表徐露平没有爱心,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每次遇到国家灾难,他总是带头积极捐款,遇到工友有困难,总是积极想方设法帮忙。虽然自己并不富裕,但汶川,玉树两次地震,他就捐出了1200元。除此之外,他还善于写诗歌、散文,并在安徽日报、江淮晨报、合肥晚报等报刊上发表过散文、文学稿和抒情诗。

徐露平是江淮丘陵地上走出来的一位农民工,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学习、钻研,对工作进行改进,对工艺进行革新,对工具进行发明创造,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为社会创造了价值。(江龙余 陈子华)

上一篇:新华网:新裕溪河大桥开通在即!从此江南江北变通途
下一篇:人民网:安徽首座波形钢腹板工艺桥梁即将通车
点赞()
2023招聘

农民工专题

集团网群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