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2019-12

国内在建最长湖底隧道顺利实现首次“陆岛转换”

新闻来源: 中国中铁四局集团 浏览次数:时间:2019-12-30

12月27日,由中铁四局承建的国内在建最长湖底隧道--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南泉段工程建设顺利实现首次“陆岛转换”,标志着该工程施工进入全新阶段,太湖隧道南泉段可恢复湖域面积约10万平方米。

作为江苏高速公路建设史上一次性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及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确定的首批品质工程示范创建项目,太湖隧道的建设备受各界关注。隧道全长10.79公里,横断面采用折板拱两孔一管廊形式,两侧行车孔单孔净宽17.45米、净高7.25米,中间为管廊,采用堰筑法从岸边向湖中逐段分仓推进,每完成一仓主体工程建设,将进行回土、回水作业,并逐步恢复湖面。目前进行的是第一仓回水作业,实现陆岛转换。此后施工车辆将从已修建好的隧道内部通行,形成湖中岛施工的场景。

太湖隧道穿越太湖梅梁湾生态保护区,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同时作为无锡市的饮用水源地,对太湖隧道生态保护要求尤为严格。为此在“陆岛转换”施工前,苏锡常指挥部联合中铁四局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项目部多次就施工实施方案进行研讨。首先从生态监控入手,在围堰周边布设了4个水环境监测点,定期抽取水样到监测站房进行化验,实时对水体的氨氮、总磷、总氮等含量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并做好预警。其次在进行回填土方时,使用湖中开挖土方进行回填,严禁外来土方进入湖域。最后在施工组织上,为避免将施工水域阻隔,影响太湖水域通航、水力联系及周边生态环境,承建太湖隧道南泉段的中铁四局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项目部采取了“四仓流水作业”模式,保持该区域既满足了湖域船舶通航,又为水力联系预留足够径流宽度。

此外,土方回填工艺也有讲究,按照设计要求,从隧道外侧底开始分段分层回填,首先虚铺土方30厘米,平推碾压到20厘米,随后经过75余层的土方回填碾压,最终总高度达15米,隧道顶板上方填土约2.5米。一方面是为了保护生态的恢复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对隧道增加了一层保护层。完成回水后,隧道顶部高度略低于开挖的湖底高度,隧道将完完全全“藏”在湖底之下。

作为水下隧道,施工防水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如何做到“滴水不漏”,指挥部与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多次研讨制定了隧道“三重六层”防水施工方案。第一重隧道混凝土结构自防水,通过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浇筑工艺,强化混凝土本体质量,让主体结构自身形成一套防水体系。第二重隧道变形缝防水,要达到“滴水不漏”,光靠混凝土自防水体系还不够,需增加多重屏障。对隧道每隔60米一道的变形缝,进行多道防水工艺试验,设置外贴式止水带、中埋式钢边止水带和内装可卸式止水带三层防水措施,确定了效果最优的“接缝防水”工艺。第三重隧道外包防水,就是在整个湖底隧道外侧再包一层防水卷材,就像一件雨衣一样把隧道裹在其中,最后还要在雨衣外再盖上一层混凝土保护层,确保太湖隧道“滴水不漏”。

太湖隧道建设工期紧、风险高、要求严。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和中铁四局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引入BIM+GIS项目管理系统,建立了以项目管理系统、平安守护系统、安全质量监控系统三大平台为重点的工程信息中心,实现了对现场施工的各项数据自动采集。施工中,深入挖掘管理系统间“1+1大于2”的功能潜力,通过对各管理系统进行集成,解决施工生产中使用系统多、登陆繁琐、数据重复输入等问题,提高现场管理精细化程度和人员工作效率。运用平安守护系统平台,强化施工现场安全隐患、违章整改闭合,全面掌控安全防范状态,有效预防事故发生。发挥安全质量监控系统平台优势,对围堰变形、基坑状态进行多参数综合动态监测和视频监控,为太湖隧道高效安全优质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化系统保障。

据悉,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是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确定的支撑“三大战略”发展的地方高速公路,是江苏省“十五射六纵十横”高速公路网的组成部分,其中太湖隧道是国内在建的最长的湖底隧道。建成后将有力提升沪宁通道作为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的功能作用,对沿线苏锡常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拉动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上一篇:深圳北站改造工程完成第一阶段施工开通运营
下一篇:崇礼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点赞()
2023招聘

农民工专题

集团网群
推荐阅读
更多